移动医疗给用户带来的便利性让人觉得空间无限,但这个概念和产品10多年前就有了。这两年,由于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兴起,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更加方便,加上大数据的概念,移动医疗的火更是越烧越旺,给大家更大的想象空间。光2013年中国本土推出的智能血压计、血糖仪就有好多款,象木木、康康、糖护士、乐心等。
但冷静的一看,在中国做移动医疗的,有成功IPO的没有?有成功退出的没有?与传统的医疗器械或服务公司相比,有在大把赚钱的没有?一眼扫过去,真没有。可以说,移动医疗还在早春时节,明媚的春光还在期盼之中。我自己从2012年起,就在琢磨移动医疗这个方向,就在思索这么好的方向为什么没有成功的移动医疗的公司,我到底应该从哪个角度哪个细分市场切入?在觉得想明白后,自己在13年初成立了快乐妈咪,试图切入孕妇这个细分人群,而且先切入这个细分人群的一个细分产品,用于胎心监护的胎语仪。现在一年半过去,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理解,是时候与业界同仁分享一下了。
抛开医患交流问诊等其他纯互联网服务平台,我们谈到的移动医疗一定是带有设备的,用户使用设备采集数据,医生远程或后台自动查看采集的数据然后给出建议或诊断,那么它牵涉到厂家、医院或平台、医生和患者。下面的几个问题我们是必须考虑的。
1、医生对数据的认可。因为设备是用户自己使用,那么就存在误操作的可能,采集的数据可能不可靠。即使是用户正确使用,仍然存在医生对采集数据认可的问题。在中国,即使是一家三甲医院的拍片,拿到另外一家三甲医院去,都需要病人重拍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度医疗问题,更多的是医生不敢承担数据出错的风险。因此注定移动医疗设备产生的数据很难被医生当做诊断的依据。要能用于医生的临床诊断,这设备一定是医院采购和认可的,这大大增加了厂商销售的门槛。从这点来看,移动医疗一点都不提高效率,不能降低成本。
2、使用人群。移动医疗瞄准的主要是慢性病,在家对身体的基本特征进行检测,比如血压、血糖、心电、睡眠等等。但慢性病人群的主体是老人,这个人群至少在中国有几个特点,1:一般退休后,舍不得花钱;2:相信补品偏方,而不相信现代医学;3:不爱折腾新产品,接受新产品新技术障碍比较大;4:讳疾忌医,不到万不得已,舍不得去看病治疗。这几个特点注定了移动医疗这新鲜玩意儿难以推广。另外一方面,虽然社会化媒体很适合传播新鲜事物,但人们往往避讳谈及自己的疾病,不乐意通过微博、微信分享自己的病情、治疗情况,因此即使有个很不错的设备,也很难传播。
3、生态链。移动医疗牵涉到厂家、医院或平台、医生和患者。设备采集的数据是一定要给医生看的,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,医生是一定依附于医院或某个平台的。从患者获取的利润要分配到医生、医院和厂家。厂家不仅要向患者推广,还需在医生、医院上发力推广。这样对于一个新创公司而言,门槛拉高不少。不仅如此,由于生态链偏长,想象互联网推广一样,快是快不起来的。
4、商业模式。移动医疗从起步的第一天起,大家就在幻想着低价格的设备加服务费的模式。设备几乎是按照成本价格进行销售的,服务费按次或按时间收取。但是在中国,偏偏大家认为服务不值钱。挂个号,专家200元都嫌贵,买个什么包治百病的营养品,1000元心都不疼马上买。更奇特的是,即使是最普通的病,大家特盲目相信名医、大医院医生的意见,挤破头都要去大医院看,搞的名牌医院象超市一般人挤人,而普通医院冷冷清清。因此这个服务注定难收费,收费也只能是很低的费用。顶尖专家的服务费用好收,但又有几个顶尖专家有时间来处理远程用户的咨询和数据的?
5、技术问题。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让移动医疗的技术方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。移动医疗出现的时候,为解决通讯问题,设备本身带有SIM卡,使用运营商的无线数据服务。SIM卡的使用,意味着设备本身就是一台手机,增加了硬件成本,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使用成本,每个月需要向运营商支付数据流量费,让本身已经稍长的食物链变的更长。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依靠智能手机来做数据传输、人机交互。快乐妈咪胎语仪更做到极致,探头上连AD转换都没有,完全是一模拟电路,AD转换、数据处理都完全交给了智能手机,将硬件成本降到了最低的程度。很遗憾的是,市场上还有很多移动医疗公司还抱着老的技术方案不放,甚至还有专用的移动医疗手机。有的即使是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,但热衷于与运营商绑定来推广来解决收费难得问题。这类产品一定会逐步被淘汰,因为增加了终端用户成本。
6、政策法规。市场上现在能见到的智能血压计、血糖仪、心电检测室、胎语仪等,都属于二类医疗器械。一旦属于医疗器械,麻烦就多了,政策法规的问题不得不面对。一款医疗器械要能合法销售,它必须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、医疗器械注册证,还需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。这些证办下来,办得快,都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。这些政策法规带来几个问题,1:增加企业的初期投入,办理各种资质需要费用;2:周期过长,无法用互联网快、迭代的方式进行,想快都没法快起来。虽然中国市场充满了各种廉价低劣的产品,但中国的法规是相当严格的,处罚也是相当严厉的,很容易擦枪走火。而且大家都懂的,需要花精力处理好关系。
7、用户信任。任何一种新的设备新的方法的出现,都存在一个普及的过程。但在医疗上,这个过程是更长了。关键点是医生和医院,因为医生这个群体相对保守,尤其在中国医患矛盾及其严重的情况下,为降低风险,医生更乐意采取相对传统的方法和设备,难以采取新的技术。缺少医生的背书,在用户端的普及就难了很多。对于中国本土的新创企业而言,就更是难上加难,因为国人更相信洋品牌。只要经济条件许可,再贵,用户也会购买洋品牌产品。
由于各种原因,中国本土诞生革命性的、底层的检测技术的创新,可能性不大。但背靠一个经济仍在高速增长的巨大市场,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把现有的传统的医疗健康设备智能化、移动互联网化,而且让硬件产品服务化,中国本土的新创公司只要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或绕开问题的方法,胜出的概率就很大,而且完全有可能做出国际品牌。(生物谷Bioon.com)